青田三章

青田三章

年份:2016

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2016-08-10(中国大陆)

评分:0.0 分

播放:44 次

更新:2018年12月03日

导演:吕广新|郑风华

编剧:郑骁锋|付钢

主演:

分类:

万千锛凿出深山,削楮妙手夺天工。一块粗粝的青田石料,怎样雕作变身、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曼妙其色,铿锵其声,青田石因此受到文人青睐。而最终令青田石走上庙堂、成为皇家收藏的,是那位极富艺术修养的乾隆皇帝。
  第一集《心印》
  行刀代笔,谁识三昧。来自江南一隅的青田石,如何引发篆刻艺术的革命?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枚青田石印章,要数咸丰皇帝弥留之际给即将继位年幼的同治皇帝的“同道堂”。相比前代惯用的产自西北的和田玉,青田石更具阴柔之美。
  印章—篆刻艺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将书法和雕刻融合,又引入碑帖金石审美趣味,可以说是集大成的艺术形式。但是石印艺术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从文人进入篆刻艺术的明代算起,也就五百多年。明代之前,印章大多为金属或玉石,材质较硬较脆,需要专业刻工才能将书法家的字迹刻印出来。青田石成为后世最广泛选用的印材,其始作俑者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的长子,书画家文彭。
  在明代南京最繁华的古玩市场“珠宝廊”,一群围观吵架看热闹的人群阻挡住文彭的小轿,他的慧眼识宝,使青田石从此成为文人案头必需印材。文彭的学生以及再传弟子,发展创建了浙派徽派等篆刻流派,其影响波及后世。
  清代最具艺术气质的乾隆皇帝也是青田印石的推崇和收藏者,由他的垂范作用,后世历代清帝也都收藏青田印章。篆刻艺术由明入清直至民国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作品风范行于世,更有西泠印社延续传承,终将这门纯粹的文人艺术发扬光大。
  第二集《天工》
  采石青田,万千斧斫、冀幸运方可得美石一掬;削楮妙手,灵犀一通、万千磨砺,乃雕成巧夺天工。本集讲述青田石从开采至雕凿、琢磨成器的全过程。尤以独有的镂雕技艺制成的大器,雄浑精巧,美轮美奂,堪称视觉奇观。
  跟随业内最资深人士,摄制组得以进入蜿蜒数公里的矿洞,与青田石采矿面咫尺相对,斫去数百吨的废料岩石,才得到几十斤极品。即便是今天发达的探采技术,青田石仍然需要传统的人工采挖,无法大量出产。
  青田石雕工艺中的亭台楼阁山子,体量较大,其布局形势需要“相面”、“相石”思维观照,这或许是受了明代青田名人、诸葛亮式的智囊人物刘伯温的影响。近百年来,青田石雕大师频现,一位身世神秘的雕刻师张仕宽,以其巅峰技艺,将自己的生命印记镌刻在一件精美绝伦的“葡萄山”雕件上,为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家树立典范。
  新中国建立后,青田石雕厂几个年轻人来到杭州西子湖畔,他们带着厂里交给的学习任务,希望走出一条中国传统玉雕审美与西方雕塑写实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当年的青年学子今天已古稀之年,他讲述一个藏在心里三十多年的秘密。
  第三集《乡愁》
  本集讲述青田石与青田华侨一段难以离舍的故事。上个世纪初,一位漂泊法国谋生的青田籍华侨陈元丰,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讲述自己艰难的异国谋生故事。
  青田自古土地贫瘠、灾害频发。一百年前,青田人相约出国谋生,形成“出洋潮”。这些青田客异地谋生的初期,多赖青田石。青田石雕外销产业由此而兴,许多青田商人回国在家乡产地开办货栈,批量收购石雕。一份清宫档案披露了这样一段事实:百年前青田人在海外成功推销青田石,尤以1915年万国博览会,青田石获奖,风靡一时。
  青田石雕的海外市场需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青田石雕厂的职工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对石雕样式的偏好。也还记得广交会热络的订货场面,以及改革开放后国营购销体制停摆后,作为雕刻师重回市场的艰难。正是这段难忘的转型经历,造就后来的收藏市场的青田石的崛起。
登录后参与评论
大大大大锤er

不喜欢文案,生硬。另外呀,青田可真是个好地方!(似乎跑题了...

回复 举报
Rankh

受了贴吧人的骗 以为是讲石头 不料是讲地 拍的还好其实 小时候挺喜欢的纪录片风格 意外于刘伯温是青田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青田名不虚传

回复 举报

也许您会喜欢

  • 电影
  • 电视剧
  • 综艺
  • 动漫
  •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