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1873年出生,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她最擅长写
爱情小说,1944年的《琪琪》是其最知名的作品,1958年被好莱坞改编成歌舞片《金粉世界》,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她的另一部小说《谢莉》(Chéri)在2009年也被史蒂芬·弗瑞尔斯(Stephen Frears)改编成电影,由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
茜多妮·柯莱特的个人生活很曲折,曾和一个比她大十四岁的男人结婚,多次与人同居。在她那个年代,女作家地位很低,而她还是双性恋,在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她的磨难可想而知。
《柯莱特》计划今年五月份开拍,影片将聚焦柯莱特的年轻时代。
我要评论
柯莱特是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第一次知道她,是奥黛丽·赫本的传记里提到过,当年22岁的赫本在法国被78岁的柯莱特慧眼识珠指定出演自己作品《Gigi》的女主角,也就是百老汇舞台剧《金粉世界》;第二次印象深刻是因为波伏娃非常推崇柯莱特,《第二性》里频繁引用她小说里的情节片段,其盛名在法国文坛可见一斑;第三次当然是因为KK,电影讲她一生的传奇故事。在丈夫Willy的压制下连自己小说的署名权都没有,才华横溢却被压榨被剥削,与男装女爵Missy的同性之爱也遭到世俗的偏见诋毁。但她才不会在乎,天赋无法被夺取,当演员演哑剧写文学,活出自己的勇气和精神都是那个时代多少女人做不到的。而她的母亲能说出make marriage used to you,少女时期先进现代的思想教育对柯莱特日后有一定影响吧。
这个片子实在太过时了,用编年史的方法去做一个人物的流水账,然后最后来一场爆发戏去展现人物的自我形象的成熟,韦恩斯坦时期的传记片不都是这个套路吗?Colette只有两种形象,倔强小媳妇和蕾丝边名媛,整部戏从附庸属性的前者逐渐过渡到独立属性的后者,算是完成了弧光。但是这个弧光每次(每个年代)都是在和男主的互动中完成的,到男主本身的享乐主义和并不能讲明那个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对女性自我认同的压抑,找棱角分明的奈特莉演一个中性的形象是选角没错,但是这个人物内息的自我纠结在演员的表演层面完全没有呈现出来,再说女主对男主的眷恋是来自男主给的自由,也要表现外界对女主作为女性的桎梏啊,整部片子在这上面的表达犹如,唯一一场戏还是因为穿衣不得体所以不为上流社会所接受,这哪儿跟哪儿啊
凯拉奈特利打算正儿八经的当女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