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 简 介:
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
◎ 花 絮: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工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瓦依达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将丹东描绘成一个充满理想和热忱、敢于斗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人物,目的在于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呼应其时正如火如荼的波兰团结...
◎ 获 奖:
1984年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 伦敦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导演奖
1982年 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1984年 波兰电影节评论奖
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
◎ 花 絮: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工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瓦依达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将丹东描绘成一个充满理想和热忱、敢于斗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人物,目的在于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呼应其时正如火如荼的波兰团结...
◎ 获 奖:
1984年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 伦敦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导演奖
1982年 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1984年 波兰电影节评论奖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李小灿
血淋淋的革命,丹东被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最后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革命吞噬了革命者,最后小孩朗诵人权的时候,在配上在全片的惊悚音效,波兰导演的投射也是够足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2日
Plantago
“政治和正义无关。”“人能维护自己的权利时才有权利。”“人民是薄情寡义的。”“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不是人民嗜血,是你!人民只想要和平地生活,不要把你的嗜血加诸他们身上。”“害怕暴君回来,他们自己变成了暴君。”认同丹东的政治理想,只是,他太相信人民了! 罗伯斯庇尔这个神经质!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2日
王阿祺
如果有一个导演能够真正拍出《九三年》真正拍出《悲惨世界》 那一定是安杰伊瓦伊达 才有那么古朴 沉重和充满仪式感的镜头语言 不论是各种类似于萝卜丝矮小的历史细节 长得粗野放荡的丹东 怯懦口吃又一手利笔 被众人所爱的德穆兰 安吉拉温科勒扮演的共存着母性和荡妇两种气质的露西亚 还是嘴唇敏感 热切 神经质又暴力的大天使 都仿佛是真实的碎片残像 从而让文本化的誓词与细碎精密的小段情节全都得到了粘合 清冷滚烫的革命之气才由祝祷诗式的镜头流泻而出 但恐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裹挟暴力 朋友成为仇敌 丹东又是否就真的是一味行之的浪荡子 真的是人民主权的牺牲英雄?这点戏剧化正如革命崇拜者看这部电影一样 仍然蕴藏着崇拜者的一厢情愿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