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神话
年份:1969
地区:意大利
上映:1969-09-18(意大利)
评分:7.7 分
播放:1918 次
更新:2018年10月17日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贝纳迪诺·扎波尼|布鲁内洛·龙迪|佩特洛尼乌斯
主演:马丁·波特|海勒姆·凯勒|梅克斯·玻恩|萨尔沃·兰多纳|Mario Romagnoli|玛加莉·诺埃尔|卡普西尼|阿兰·居尼|Fanfulla|Danika La Loggia|Giuseppe Sanvitale|Genius|露西娅·波塞|Joseph Wheeler|Hylette Adolphe|塔妮娅·洛佩尔|戈登·米切尔|乔治·伊斯特曼|伊莉莎·马邑纳德蒂|Donyale Luna|凯荷·安德烈|恩尼奥·安东内利|吉吉·巴里斯塔|费代里科·博伊多|Marcello Bonini Olas|Aristide Caporale|Pietro Ceccarelli|Mario Del Vago|桑德罗·铎尼|杰西卡·杜布林|约翰·卡尔森|伊琳娜·马莱耶娃|安东妮娅·彼得罗西|Richard Simmons|玛利亚·特德斯奇|阿尔瓦罗·维塔利|Renato Zero
分类:剧情|历史|奇幻
剧情介绍
费里尼是欧洲著名导演中最注重想象力的一个,尤其是他肆意挥洒的中后期作品,希望从他的作品中简单而明确地找出所谓的“意义”、“道德”、“概念”,都是很困难的。也正是他作品的宏大诗意和充满暧昧的想象力,才使他成为欧洲电影艺术战后最杰出的代表。
这部影片也是如此。影片改编自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小说,作者是罗马著名荒淫皇帝尼禄的密友。费里尼并没有想把影片拍成一部“借古讽今”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希望影片成为一部“古罗马幻想作品”。费里尼抛开“进化”多年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尽量“仿真”地呈现出古罗马的社会风化。虽然如此,影片毕竟是今人想象中的古代社会复原,既然不可避免其主观色彩,费里尼干脆也不加避讳地在电影语言和影像观念上贯彻自己的主观“诗意”。正如影片预告片中的一行字幕所说的“罗马,基督之前,费里尼之后”。
尽管强调对费里尼作品不应刻板解读,但如果对导演的一些意图不能察觉的话,也未免辜负了这部宏大的史诗影片。徘徊在对肉体欲望的饥渴之中的恩科,可以看作是罗马年轻一代主流状态的代表,他还不能摆脱纯粹的肉体欲望而进入精神欲望的境界,这是罗马人无法再现希腊人辉煌的根源,同时也是基督出现基督教天主教一统欧洲的历史前景。同样,影片中也体现出罗马人的死亡观念,在这样一个物质重于精神的社会里,死亡必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富翁要生前建造陵墓,阿休图这个花花公子也要被死亡夺去他无忧无虑的生命,欧莫最终突破了死亡的终极界限,领悟到精神的永恒,把尸体让大家分食。
影片最后,恩科经历了平民的自由、富翁的宴会和奴隶的无奈,经历了肉体的种种欲望和满足,也经历了阳痿与治愈,更领悟了欧莫临终的生死观念,最终踏上了驶往非洲的大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罗马新的一代,更加进步的一代。
我要评论
一出极尽疯狂的视觉盛宴,酒池肉林的铺张。
费里尼有一种神奇又隐秘的魔力,能够自然地将人们引入他那充满诗意又暧昧的幻想世界,即使再现实意味浓厚的片子也是如此,观影过程体验了悲悲喜喜让人忘记时间流逝,电影恍然结束好似做了一个苦涩而又真实的梦。魔力不如说是大师睿智的“杂耍技巧”,把情节转折轻易淡化掉且顺势呈现一段段生活情景,人物以从容的方式处于被动状态继续向前发展,因此给人的滞后感觉又能和主人公行动轨迹契合起来。借恩科冒险旅程看尽罗马人民征逐酒色、生活糜烂的历史印象,纵向对比,物质生活压制精神自由,借古喻今。电影如同视觉性的散文诗,原始又俗艳的舞台式布景,直击心灵的古典台词,坦率表达人之死亡恐惧和性格悲剧。社会如何变迁,各种宗教机制都会操控人类对金钱酒肉的欲望,但是也总有醒悟的人类完成当下自救。看到最后的壁画才知道为何电影叫做爱情·神话。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罗马什么样在美国人那里和意大利人那里大不一样,这是否代表他们分别继承了罗马的不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