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宫殿

地下宫殿

年份:1958

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1958

评分:6.3 分

播放:14 次

更新:2020年08月16日

导演:张庆鸿

编剧:

主演:刘家燕(解说)

分类:纪录片

本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品厂1958年摄制。
  40多年前,当神秘的明定陵地下宫殿的石门被打开后,世界为之震惊。那高大神秘的地下宫殿,旷世绝伦的文物珍宝,至今仍令人心动不已。然而当年定陵地宫打开后,由于诸种原因,并不是马上就公诸于世的,而是将消息封锁了两年才对外发布,且细节秘而不宣,以致长久以来人们鲜知其内情。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费时6年,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原地上建筑有宝城、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后仅存宝城、明楼。1956年至1958年,我国政府组织考古工作者对定陵进行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其中不少为稀世珍宝。1959年在原址建立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
  最初计划是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对长陵的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当考古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带着队员们携带各种考古工具,冒着纷飞的雪花、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县天寿山十三陵的长陵时,在宝城、宝顶上的勘探,竟找不到一点线索。
  这“宝城”是什么?“宝顶”又是什么?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发掘明陵是我国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方法,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勘探便是第一步。勘探的目的是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有条不紊地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椁、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玄宫。偌大个皇陵,地宫入口究竟在哪里,考古队员们毕竟是头一次发掘皇陵,心中无底,宝城宝顶应是地宫的中心,工作队在这里勘探并没有错。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一个年头。鉴于长陵勘探毫无线索,发掘委员会决定先挖一个小的陵,等有经验后再挖长陵,于是发掘的目标转向献陵。献陵埋葬的是朱棣的长子仁宗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不仅距长陵地域最近,而且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于是,赵其昌和工作队员们又来到献陵,像扫雷般一块地皮一块地皮地搜索、探测。然而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所获,没有找到地宫入口的珠丝马迹。经夏鼐、郑振铎等研究,决定将发掘目标转向定陵,其理由是定陵营建年代在十三陵中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容易些。于是,工作队又辗转于定陵。
  定陵建成至当时发掘仅300多年,其规模仅次于长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时,从柳沟入德胜门,攻下十三陵。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并放火焚烧了定陵和德陵。由于定陵明楼坚固,得以保存,长陵的棱恩殿也因坚固而存世。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献陵再到发掘定陵,明陵的发掘可谓一波多折。然而,当考古人员的铁铲一旦移到定陵,就在那里定格了,再没有移到别处。因为,一个城墙黑洞的发现,揭开了通往地下玄宫的秘密。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小石碣从发掘人员眼皮底下逃脱
  定陵的入口终于找到了,工作队便全力投入定陵的发掘工作。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60多人。1956年5月17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发掘定陵的第一锹土在这天铲起。发掘工程是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发现的洞口外挖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深沟,目的是摸摸地下情况。“挖探沟”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没有用过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为什么发掘定陵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发掘皇陵是头一回,而且是如此庞大的皇陵,谁知道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果然未出他们所料,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因“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因而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碣,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这块石碣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除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然而这个天赐的良机却没有被及时抓住,致使在以后的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
  ·发现小石碑、金刚墙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夏鼐等研究后,决定加深探沟。一天刚开工不久,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就是后来被称为“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的那个宝贝,被珍藏起来。找到了地宫的坐标,工作队员和民工们顿时欢腾起来,数月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郁闷、谜团终于散开。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
登录后参与评论
幻日

浓浓的时代气息,错误发掘案例的实录记载!

回复 举报
竹傲风

不知何时能再拍一部这个的纪录片。

回复 举报
夜雨雾

明十三陵之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定陵发掘的启示:在考古技术&文物保存技术未成熟之前,不主动发掘;只有在陵墓受损的情况下,才能抢救性发掘。

回复 举报

也许您会喜欢

  • 电影
  • 电视剧
  • 综艺
  • 动漫
  •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