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打口碟的纪录短片。由于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效益,西方唱片公司一般选择大量生产发行唱片。但除了主流歌手外,很多歌手的唱片不能被很好的消化。这些滞销的磁带或CD, 在到达一定的上架时间后,就必须下架,如果商品过期一样。唱片公司如果回收这些下架的磁带或CD,一方面回收费用会很高,并且还需要额外的仓库是存储,而再销售的机会,几乎微乎其乎。于是唱片公司选择给这些磁带和CD做打口处理,意为音像垃圾,然后把他们以塑料垃圾的身份出口到中国。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国音乐的进口有严格限制。加上经济落后,给打口碟孕育了重生的机会,重新履行传递音乐的使命。一些商人发现,这些打了口子的碟片,被许多喜爱音乐视为至宝,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一船船的碟片中淘金,打口碟的进口地广东潮阳,也被喻为“中国摇滚音乐的函授学校”。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成名的许多音乐人和制作人,最初的西方音乐灵感,大多数来源于打口碟。
在打口碟在中国已成为产业链的同时,西方音乐世界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British Phonographic Instituion和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ic 每年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如何打入中国音乐市场,殊不知他们的音乐早已通过打口碟流传了几十年。许多中国青年追捧的偏门音乐人,或许在西方一点名声都没有。
该纪录短片走访了中国著名乐评人郝舫,音乐人王悦、伊莉娜,中国音乐学院关常新教授,普通打口碟收藏者丁念慈,唱片店老板王卓辉等。通过展示他们与打口碟结缘的故事,回顾这一段虽然地下,但是举足轻重的音乐狂欢。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国音乐的进口有严格限制。加上经济落后,给打口碟孕育了重生的机会,重新履行传递音乐的使命。一些商人发现,这些打了口子的碟片,被许多喜爱音乐视为至宝,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一船船的碟片中淘金,打口碟的进口地广东潮阳,也被喻为“中国摇滚音乐的函授学校”。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成名的许多音乐人和制作人,最初的西方音乐灵感,大多数来源于打口碟。
在打口碟在中国已成为产业链的同时,西方音乐世界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British Phonographic Instituion和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ic 每年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如何打入中国音乐市场,殊不知他们的音乐早已通过打口碟流传了几十年。许多中国青年追捧的偏门音乐人,或许在西方一点名声都没有。
该纪录短片走访了中国著名乐评人郝舫,音乐人王悦、伊莉娜,中国音乐学院关常新教授,普通打口碟收藏者丁念慈,唱片店老板王卓辉等。通过展示他们与打口碟结缘的故事,回顾这一段虽然地下,但是举足轻重的音乐狂欢。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格林先生
这个题材能挖出好多东西来,可惜导演能力有限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27日
Lisa
那段岁月 实在疯狂...但这片能叫记录片吗? 顶多是几个采访...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27日
气急败坏女疯子
一年人难以磨灭的记忆,现在实体唱片店已经几乎从北京消失。有了网络,CD已死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27日